隨著人工智能進入算力新時代,全球算力規(guī)模呈現高速增長態(tài)勢。
根據IDC、Gartner、TOP500、中國信通院的預測,預計全球算力規(guī)模將從2023年的1397 EFLOPS增長至2030年的16 ZFLOPS,預計2023-2030年全球算力規(guī)模復合增速超40%。
根據IDC的數據,2024年中國智能算力規(guī)模為725.3 EFLOPS,預計2028年將達到2781.9 EFLOPS,2023-2028年中國智能算力規(guī)模的復合增速為46.2%。
從政策上來看,今年利好接連落地。今年5月工信部發(fā)布《算力互聯互通行動計劃》,目標到2026年建立標準化互聯體系,實現跨主體、跨架構、跨地域算力供需調度,推動算力互聯網試驗網試點。該計劃將加速算力資源整合,提升公共算力使用效率,為人工智能、智能制造等場景提供支撐。在政府報告中也提及要優(yōu)化全國算力資源布局。
有機構表示,2025年我國智能算力將占總量70%,AI大模型訓練需求激增300%,國產芯片與液冷技術突破催生萬億賽道。面對這么大的市場空間,如何把握其中的投資機會?
到底什么是算力呢?
算力是集信息計算力、網絡運載力、數據存儲力于一體的新型生產力,主要通過算力中心等算力基礎設施向社會提供服務。根據使用設備和提供算力強度的不同,算力中心可分為通用算力中心、智算中心和超算中心三類。
產業(yè)鏈上游核心為IT軟硬件設備,包括基礎硬件(如CPU、GPU、存儲器等)、計算設備(服務器等)和網絡設備(交換機、路由器、光模塊等)及基礎軟件(如操作系統(tǒng)、數據庫、中間件等),是計算力、存儲力、運載力的最基本單元,也是決定算力質量的根本環(huán)節(jié)。此外,還包括供配電(配電柜、變壓器、UPS等)、散熱制冷(風冷、液冷等)等配套設施。
中游為算力網絡及平臺,包括各類算力基礎設施建設及基于基礎設施開展的IDC服務、云服務、人工智能算力服務及安全服務等,是為下游應用提供算力服務的核心環(huán)節(jié)。
下游為各類應用場景,涵蓋互聯網、金融、政務、交通、教育、工業(yè)、醫(yī)療、能源等行業(yè)和領域。
算力作為數字經濟的核心生產力,正經歷前所未有的需求爆發(fā)。未來哪些細分龍頭企業(yè)將直接受益?
如今算力產業(yè)已成為數字經濟的核心賽道,在政策支持與技術創(chuàng)新雙輪驅動下,芯片、服務器、數據中心等細分領域將持續(xù)涌現投資機會。投資者需關注國產替代進程、綠色技術應用及算力網絡建設三大方向,同時警惕技術迭代與供應鏈風險。在合規(guī)框架內,通過深度行業(yè)分析與動態(tài)跟蹤,把握算力時代的戰(zhàn)略機遇。